企业对社会影响的三大层面
作者:编辑部
2021-01-19
摘要:“越大越好”的思维方式已经超越了商业世界,蔓延到了社会影响的世界。这是有充分理由的,毕竟服务更多的人,通过规模来追求效率不是更好吗?

问题在于,人们过多地将规模作为衡量影响力的主要指标。打开一份典型的影响力报告,你会看到“覆盖了多少农民”或“赋予了多少妇女权力”被自豪地报道出来。如果报告中还包括一个警告,即规模并不能反映整个故事,这并不是一件坏事。但这一信息很少被传达。

在衡量一个人的贡献时,所取得成就的质量也很重要,而不仅仅是规模。影响力的广度当然值得考虑,但深度也是值得考虑的,即一个人对每个服务对象的影响到底有多大。

认真对待深度

要评估深度,就必须弄清楚服务对象是谁,他们得到的服务有多少,以及你对他们生活的贡献有多大价值。考虑到一个案例,在东南亚成立了一家面包咖啡连锁店,为严重弱势的人,如从贩卖人口中解救出来的妇女提供有尊严的就业。随着扩大规模的压力越来越大,该企业的重点从“严重弱势群体”转移到“弱势群体”(如一般低收入者)。这样做可以扩大规模,但却牺牲了深度。

为什么影响力企业经常会受到诱惑,将规模置于深度之上?有时这是一个商业决定,因为规模往往与财务可持续性相关。但是,做出这一决定的原因往往是规模更明显,而深度却很难衡量。来自捐赠者和投资者的压力加剧了这个问题。

对于大多数社会企业来说,深度尤为关键。这些企业的目的是在极端环境下推动市场化方法的前沿,承担其他企业认为无利可图或风险太大的问题。社会企业认识到,权衡利弊往往是不可避免的,并顶住压力,采取那些承诺快速增长或利润,但可能影响深度的“双赢”解决方案。相反,他们往往选择较慢、较谨慎的增长路径。它们确实在寻求赚取足够的资金,以确保财务的可持续性,减少对赠款的依赖,但不会以牺牲使命为代价来追求利润和增长。

影响的三个方面

影响不仅仅是规模。硅谷式的“不做大就不做小”的理念太过黑白分明,无法体现出影响力的多面性。把影响力看作是一个立方体的体积,其三个维度分别是规模、深度和持续时间,更有用。

Kiva是作为小额贷款的众筹平台起家的,它曾经把规模作为衡量成功的标准。但后来它意识到,小额贷款在选择性的环境中能产生更深的影响,比如贷款利率低、期限灵活,服务于最受排斥的群体--如难民、移民或小农。这种认识促使Kiva对其战略进行了全面改革,以选择能更好地平衡三个方面的项目组合。

规模和深度并不一定要冲突。在某些商业模式中,规模甚至可能促进服务质量的提高或成本的降低,如印度Aravind Eye Care的眼科手术或Narayana Health的心脏手术。然而,即使在这种情况下,表面之下也往往隐藏着权衡。例如,尽管Aravind的服务价格已经相当低,但为了实现不拒绝最贫困的病人的目标,Aravind不得不提供进一步的补贴。

在早先的一篇关于商业方法的“光谱”的INSEAD知识文章中,我描述了社会企业如何通过追求更高的深度(给目标人群的生活带来更大的改变)来区别于更主流的企业,以及如何通过努力延长期限(通过自我维持的商业模式来扩大每一美元的投资)来区别于慈善机构。

即使主流公司现在都在寻找目标,并参与环境、社会或治理问题,社会企业作为社会的研发机构在前沿运作,尝试最先进的商业模式。我们希望许多新模式最终能够被广泛采用,并以一种同时提供有意义的深度影响的方式进行扩展。


热门文章